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官方授权入口

揭秘小米汽车的股权架构、核心团队、组织搭建!-星空体育网站
新闻动态

揭秘小米汽车的股权架构、核心团队、组织搭建!

作者:小编 日期:2025-08-13 15:21:32 点击数: 

  最近,车圈最热门的,莫过于星空体育 星空体育平台雷军和小米汽车,抛开大家热议的价格、定金、营销等,今天我们来揭秘小米汽车更鲜为人知的股权架构、核心团队、组织搭建。

  小米汽车的股权架构是如何设计的?企业的经营是需要以企业为载体的,虽然依托于小米集团,但是还是另外注册了具体负责的企业载体,目前有两家“小米汽车”公司,第一家是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注册时间在2021年9月,注册资本为100亿;第二家是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多了“科技”两个字,注册时间是2021年11月,注册资本为10亿元。

  这两家公司哪一家更像小米汽车的运营实体呢?从注册资本上来看,注册100亿的更像造车的,因为这需要上百亿的资金投入,实际情况如何呢?注册10亿的小米汽车2022年的参保员工数量有1199人,注册100亿的小米汽车参加社保的人数为零,这说明注册资本10亿元的小米汽车才是真正在运营的。

  根据小米2022年的财报信息,截至2023年3月底,汽车研发团队规模约为2300人,这也说明注册资本10亿的小米汽车才是真正的运营主体。在汽车研发上2022年投入31亿,2023年应该只会比较多,根据已经发布的2023年业绩数据,2023年小米集团的研发投入为191亿元,较2022年增加31亿,主要是电动智能汽车业务以及其他创新业务研发开支增加所致,所以我们大概可以估计小米汽车2023年的研发投入应该在60亿以内,两年在汽车上耗费了近百亿。

  从专利技术的角度来看,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当前已经有授权的发明专利392项,申请中的发明专利422项,实用新型专利369项(均已授权),软件著作权29个,这也更加佐证了具体运营的公司是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权架构如下图所示,唯一的股东是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而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有四个股东,雷军是大股东持股77.8%,黎万强等三个股东持有另外22.2%的股份。

  另外一个小米汽车的股权结构又是怎么样的呢?该小米汽车是外商独资公司,是由小米香港全资所有的,而小米香港是目前已经在香港上市的小米集团的全资附属子公司,注册在开曼群星空体育 星空体育平台岛。这两个小米汽车的股权架构关系如下图所示,双方并无直接的股权关系,但是都是雷军控制的子公司。

  小米汽车的股权架构全貌如下图,这种股权架构你是不是看得有点懵?为什么要成立两个小米汽车?而且直接的股东还不一样,注册资本100亿的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是外商独资企业,而注册资本10亿却承担实际运营的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是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而小米科技责任有限公司的股东是雷军等四个自然人。

  这种设计架构是否是多此一举呢?可能并非如此,而是有更深的考虑,小米集团以前的业务主要是手机,在手机的基础上再衍生了一系列电子产品,包括电脑、充电器、电视等等,营收做到了2700亿,高峰时期超过3000亿,而汽车产业是一个比手机更大的产业,能生存下来的基本都是千亿级别的营收。

  放在资本市场就有一个问题了,汽车和手机会是一个估值吗?而且从根本上来讲也是两个不同的产品,背后的逻辑也不同,小米是全球唯一的一家做汽车整车的手机品牌,上一个是苹果,但是苹果放弃,产品没上市就放弃了。

  以后小米汽车会独立吗?甚至会独立融资且上市吗?从企业长远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估值来看,小米汽车将来独立运营会更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当前的股权设计架构有可以解释得通了,注册100亿的小米汽车更可能是为以后小米汽车独立融资和上市做准备的。

  2021年9月,小米汽车官宣正式成立,一张初始团队的“十七罗汉”合影刷爆了朋友圈。

  自从雷军宣布造车以来,业界对小米汽车的关注度一直很高,不过此后一直处于比较神秘的状态。2021年9月这张照片的公布意味着小米造车当时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不过对于这张照片中的一些主创人员,此前并不为外界所熟知,我们经过多方了解,梳理出了完整的人员名单,我们或许可以从中窥探出小米汽车的整体布局。如下表(编号对应上图):

  林世伟拥有牛津大学工程学硕士学位。曾担任瑞信亚太区投资银行资本市场部董事总经理及科技、媒体与电信业务主管;还曾担任过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负责亚太区科技、媒体与电信行业的资本市场业务。

  同时在两家世界五百强的公司担任要职,也显示林世伟的能力,而阿里巴巴、拼多多、金山云、小鹏汽车能够在美股上市也离不开林世伟的功劳,甚至阿里巴巴、小米、网易、美图在港股上市也是林世伟的功劳。

  在2020年10月,林世伟正式就任小米集团副总裁、首席财务官(CFO),负责集团财务工作的全面统筹与管理,向集团CEO雷军和总裁王翔双线、张峰:

  张峰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无线余年一直在手机和通讯行业深耕,曾经在担任南京英华达总经理职位。

  刘德在美国艺术设计中心学院获得了工业设计硕士学位,还在北京理工大学拿下了机械工程硕士学位。

  王翔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拥有电子工程学学位,在通信和营销方面都有很多经验。

  卢伟冰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取得理学学士学位,曾经担任金立集团总裁, 主要负责金立研发、生产、品牌营销、 全球市场、电商、运营商等部门,对于手机的各个环节都很有经验。

  祁燕是这张照片中唯一的一名女性,同时也是小米集团上市时唯一参与敲钟的女性。

  何勇是武汉大学的博士毕业,此前任任湖北省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副主任,拥有这样的经历,何勇在政府沟通公共事务、区域经济、企业服务等方面也有非常好的经验。

  刘安昱也是小米的早期员工之一,工号是37,也是MIX系列手机的研发工程师。

  叶航军有着很深的移动互联网背景,2006~2010年,叶航军就职于谷歌。

  陈晋鸿是雷军的业务助理,曾经在小米的总裁办工作。此前曾经协助雷军进行汽车行业的调研工作。

  王翔(原小米合伙人、总裁)、祁燕(原小米高级副总裁)正式退休,继续以高级顾问的角色为小米服务;洪锋退出业务一线,现为联合创始人;卢伟冰升任集团总裁等。而其余人的分工也更为明晰,主力则集中在卢伟冰、李肖爽等小米老臣身上。在最新的架构中,李肖爽和秦志帆主要负责汽车部市场部的相关工作,于锴负责汽车座舱部分,叶航军负责小米汽车自动驾驶,李田原负责小米汽车的外观设计。但显然,想要造出一台有竞争力的车型,光靠互联网电子产业的经验是不够的,这也是为何雷军会紧接着就进入“两条腿走路”的状态:一方面不断从传统车企引入多名强将,一方面吸收优秀的技术团队。

  是2022年1月才正式宣布加盟小米的。在此之前,他曾担任北汽集团战略规划部部长、北汽新能源党委委员、北汽新能源执行副总经理,并兼任过蓝谷智慧能源公司董事长以及ARCFOX事业部总裁。据界面新闻报道,于立国现担任小米汽车北京总部政委,负责统筹小米汽车综合管理工作、专项业务推进以及小米汽车北京总部组织和人才建设;

  的出现则带有着一丝神秘的色彩,他直接从吉利研究院进入了顺为资本,职称为“投资合伙人”,但实际上,他可以说得上是小米造车的第一负责人,是当之无愧的“定海神针”。他曾参与过大大小小近百款车型设计,而雷军所看重的,也正是他在组织架构、标准化流程和技术上的实力派表现。其非常传统、严谨的工程师作风,也被看做是小米汽车造车底线之所在。

  仇臻、前宝马高级内饰设计师Shin Muto等大咖的加入。此外,雷军还宣布由克里斯·班戈(Chris Bangle,全球最著名的十大汽车设计师之一,前宝马设计副总裁)来担任小米汽车的设计顾问,参与到小米后续车型的设计工作当中,可谓是众星云集。

  周钘。只是好景不长,在短短7个月后,他就因为“个人和家庭原因”离职,重新回到五菱。现有最新消息称,原哈弗品牌总经理李晓锐加盟了小米汽车,但目前并无官宣,仅停留在传言阶段。虽然一路都在接受着外部的质疑,但是雷军还是建起了一支他所认可的部队,向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次创业迈进。这与雷军向来的性格也有关系,在小米还在专注于手机业务的时候,他手下的十余位副总都由他亲自任命。在准备造车之初,小米共进行了85场业内拜访与沟通,与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深度沟通交流。管理层的搭建是企业前进的核心所在,牵一发而动全身。越是要求速之时,越要时时看着脚下的路,这也是一种朴素的生存之道。

  随着小米汽车的正式成立,整体的研发团队人数就以几何倍数开始增长。作为一款智驾车型,小米从一开始就决定智能驾驶全栈自研,其智能驾驶团队也一直在被外界所关注着。根据官方在昨日公布的最新数据,小米在智驾研发上的总投资已超47亿,团队规模超1000人

  为了能快速把团队组建起来,小米技术委员会主席、小米汽车自动驾驶部门负责人叶航军

  三管齐下的策略:从公司内部转岗、招聘自动驾驶行业的专家,以及收购愿景匹配的创业团队。小米原本在内部就有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专家,内部转岗可以更好地直接投入工作,减少磨合期,而联合真正的创业铁军,才是扩张团队的第一布棋。几乎与小米汽车创立同期(2021年8月),小米就收购了深动科技,整编进入小米自动驾驶部门的算法团队,共有20余人。深动的团队中,CEO蔡锐

  此外,小米也还在通过其他方式扩大自己的“人脉”版图。过去10年中,小米在智能汽车产业链上也不断开展着布局,投资超过了100家相关的公司,包括芯片、智能座舱、智驾软硬件企业等,也间接为小米汽车的诞生提供了长线的技术积累。

  百万美金年度技术大奖。这是小米内部规格最高的奖项,奖励在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中做出关键突破的10人以内团队。这一次,“小米澎湃OS 新架构”和“一体化大压铸技术”两支团队为小米实现“人车家全生态”闭环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侧面印证了雷军对造车一如既往的重视。事实上,早在小米汽车成立之初,集团就曾批准采纳了Xiaomi EV的股权激励计划,计划授权上限为10亿股,该计划可通过向符合资格的人才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酬金或福利,以灵活方式留任、激励及回报人才。

  前不久,有一则消息在汽车人当中引发了讨论。起因是有一位小米猎头在某博主页面发表评论称,小米汽车团队中,90%是降薪来的,5%是平薪来的,还有5%是高薪聘请的

  面对造车新新势力的小米,到底是否值得去呢?一部分汽车人并不看好互联网造车的基因,一部分人害怕随时可能到来的裁员大刀,有些人想获得更多的确定性,但总有人愿意投身其中。

  按照雷军的规划,24年上半年才是真正的决战之时。在招聘网站上,小米汽车的岗位也由之前的整车、三电、底盘、自动驾驶等研发人才向终端销售岗位扩张,例如销售、交付专员、零售中心店长等。2023年的12月,小米汽车已完成部分城市门店店长培训,高薪依然成为了造势的卖点之一,据称每月薪资最高可达3.5万元

  “流量+渠道+生态协同”是小米的优势所在,因此对终端的重视也是一种必然。此前,雷军在内部信中表示,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集团业务聚焦和“精兵简政”,进一步提升集团运营效率

  这曾是造车新势力前辈们都蹚过的河,只是知易行难,求生之中更要求胜。新的一年,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只会更难,而雷军和他的小米汽车团队,能否在中后期的市场中带来更多的冲击?这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输入店铺信息,获取专业全方面分析

* 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请放心填写